文章引用自侯文詠的「不乖: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」: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473564


 


從前我家小朋友從家裡到小學走路不遠,雖然路程只有一、二十分鐘左右,但為了安全考量,從小學一年級開始,我們還是讓他每天坐校車上下學。就這樣一直到了三年級的某一天,校車司機生病請假了。我們心想反正從學校到家裡只有四、五條街的距離,就讓他自己走路回家算了。

這本來應是一件很簡單的事,沒想到一趟原本應該是一、二十分鐘的「旅程」,小朋友整整走了兩個小時才回到家。急得我們到處找他,只差沒報警了。

媽媽當然很生氣,覺得小朋友怎麼老是做出讓父母親擔心的事情,少不了一頓耳提面命。不過我關心的倒是這趟旅程他到底怎麼走,走了兩個小時?


吃過晚飯之後,我決定帶著小朋友重新溫習一遍他的回家之路。我們父子就這樣拿著地圖,在學校附近又繞了一、兩個小時,重新對照、印證每個可能的選擇,小朋友終於把從家裡到學校的路完全弄明白了。

我們從校門口出發,用小孩邏輯重新走過一次,我才發現這一趟旅程非同小可。儘管同樣的路程小朋友已經坐校車走過無數次了,但只要小朋友沒自己親自走過,對他而言就是陌生的路。到過別的城市自助旅行的人一定明白我的意思。要徹底認識一個城市,一定得自己拿著地圖,邊開車或邊走路,實際對照印證才行。如果只是搭乘遊覽車或別人的車,等到下次我們自己旅行時,到了同樣城市,其實還是搞不清楚東南西北的。

在這樣的情況下,每到一個十字路口,小朋友面臨了三個選擇。以五個街口的回家路途而言,就有三的五次方的選擇──換句話說,在完全陌生的情況下,他猜中並且幸運回到家裡的機率只有二四三分之一。光是這樣都已經很困難了,更何況,一旦在任何街口做錯選擇,之後他將面臨的是更多、更複雜的選擇──可見回家是一趟多麼艱鉅的旅程啊。

走完了這一趟多出來的意外之旅,我驀然發現,原來兩年多以來都能快速、準時到達學校的兒子,其實是沒有自己上學能力的。

兒子坐校車的經驗這讓我想起了所有國文、英文、數學……考高分的學生,就像我家小朋友每天能準時到校一樣──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能力。有一天,當這些考高分的學生必須面對真實世界時,再高的分數、名校,能幫得上的忙恐怕是很有限的。


所以我說「乖」與「不乖」的差別不是「對的機率」大小的問題,而是對知識學習與掌握的層次的問題。如果「乖」像坐校車上學那麼容易、方便,那麼「不乖」應該就是自己用腳的探索與嘗試。一個每天坐著校車上學的「乖」孩子,他被剝奪的其實是「不乖」的機會──這個不乖,也正是對事物真正認識,必須經歷的探索與嘗試錯誤的過程。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in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