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去年底時寫了一篇文,當時看了部好片「刺蝟的優雅」,因著電影裡頭男女主角所看的一本書,是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所寫的「安娜卡列尼娜」,我被當時影片中提到書中的第一句話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苦難卻大不相同(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;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而有所感觸,後來我到了圖書館借了這本書,之後又看了此本書改編成的電影版本,除了讚嘆托爾斯泰細膩的文筆之外,也慢慢的體會出作者為何會寫出這句話的意涵。

故事中有主要的兩對主角: 一是安娜與婚外情的對象佛倫斯基,另一對則是列文和吉蒂。

女主角在一次舞會中和佛倫斯基發生致命的戀情,自此不能自拔,拋夫棄子與情人私奔,但這樣的情感不見容於俄國的上流社會,安娜雖然奮力抵抗,卻也逐漸認清與佛倫斯基的情感漸不可靠,最後在極度沮喪與失望中自殺身亡。

而列文一直熱愛著吉蒂,雖然一開始求婚被拒,吉蒂也因本來的交往對象佛倫斯基一見鍾情愛上了安娜,吉蒂因傷心過度而生病,兩人幾經波折,最後終於在一起,並一同住在鄉下生活。

我的文筆實在拙劣,但從書中和影片中感受到作者想表達的那份情感,我想到了之前看的一篇文「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」,但丁所說的:『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,然而 ,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。』

安娜和佛倫斯基的那份濃烈的愛,兩人抵擋不住內心道德的譴責,最終還是沒能在法律上得到合法的地位,兩人的感情也因而生變。

其實除了作者所寫的安娜的情感部份之外,老實說我更愛他筆下的列文和吉蒂,本來看似錯過了彼此,但在失去後的獲得或許會讓人份外珍惜。

但作者並不是寫著公主與王子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,吉蒂因為傷心生病而讓自己重整身心,慢慢打開心靈踏出生活的步伐,而列文在婚前對自己生活的糜爛而感到害怕,怕未來的妻子無法原諒這樣子以前的自己,也期待自己能因為愛一個人而對婚姻忠誠。

他們兩位對生活和婚姻家庭的努力,有痛苦有淚水,但也有著對感情的堅定與珍惜擁有,在平凡的生活卻有著感情綿密的幸福與滿足,我很喜歡托爾斯泰這樣的安排。

雖然這本書對安娜的安排是一個悲劇,但作者筆下的安娜卻是個美麗具氣質的女人,她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所嚮往的愛情,但在法律與道德下還是沒能接受。也許,安娜如果能先把自己婚姻的問題解決後,再去追尋自我的情感,也許事情就不會那麼複雜,最後還以悲劇收場。

作者在書的開頭引言只有八個字: 伸冤在我,我必報應。(出自聖經)

有人說這句話也是在寫安娜(一開始我也這麼覺得),但看完書和電影後,我覺得更深的意義在於,任何事情的對錯都不是我們任何一個人能說了就算的,當你用手指著別人時,別忘了其他的三個手指頭正指向著自己,反求諸己,要讓自己走在正道,走向正道,更是重要。

作者有一個小橋段的安排讓我很有省思,安娜在最後的階段,對佛倫斯基的信任感越來越不穩固,有一日她兩吵架,佛倫斯基憤而出門,安娜對女僕交代,在佛倫斯基回來後,告訴他安娜頭痛不想見他,安娜跟女僕說,如果佛倫斯基聽完她頭痛而破門而入來見安娜,這表示他還愛著安娜。但如果他聽了卻離開,表示他倆的感情已逝。

女僕卻對安娜說,請不要以這樣的方式來試探你們的感情。

是啊~ 愛人之間,真的不要試探彼此,因為結果往往都是負面的回饋。

佛倫斯基聽了女僕說的,安娜頭痛不想見他,他本想敲門而入的,但想想後卻又退步離開。

安娜在房內痛苦著,難過著,因為這不是她想要的,與她所期待的結果。

是啊~ 這真的是自尋煩惱啊~  

婚姻之間,很重要的是對彼此的信任,而這中間需要雙方不斷的溝通與付出,相互包容與體諒,托爾斯泰細膩的文筆,還有他對婚姻與家庭深切的體悟,我在讀「安娜卡列尼娜」一書時,情節緊湊,就像書評所寫的: 這本書所寫的已經不是文學,而是我們的生活本身!

 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 

來自維基百科中的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:

安娜·卡列尼娜》(俄語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)是俄國作家列夫·托爾斯泰1875年-1877年間創作的小說,被廣泛認為是寫實主義小說的經典代表。

安娜·卡列尼娜完稿於1877年1875年1月開始連載於〈俄羅斯公報〉上。小說甫發表就引發了熱烈的討論。托爾斯泰的堂姑母亞歷山德拉·安得烈葉夫娜·托爾斯泰婭曾寫道:「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的每個篇章都轟動了整個社會,引起了熱烈的爭論,毀譽參半,褒貶不一。似乎議論的是他們的切身問題一樣。」作品共分八章,開場白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」(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;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),是托氏對婚姻和家庭的悟言。

故事簡介

故事以雙線進行,一為安娜,一為列文。托氏以二人為軸,描寫出不同的婚姻和家庭生活,更進一步則寫出當時俄國政治,宗教,農事景像。

在文中,列文為托氏之化身,代表著17世紀60、70年代的社會轉型催生者。列文重視農事,對貴族生活不甚投入,住在鄉村和指導農民工作。列文熱愛吉蒂,起初求婚被拒,但幾經波折,終抱得美人歸,並一同住在鄉下。

女主人翁安娜,年青時和丈夫亞歷山大·卡列寧(Alexei Alexandrovich Karenin)結合,本婚姻美滿,育有一子。卡列寧在仕途上成功,安娜亦於交際場上光茫四射。

故事始於奧布朗斯基公爵和英國家庭女教師戀愛,與妻子道麗鬧翻,求助於其妺安娜。安娜從聖·彼得堡到莫斯科替二人調解,在車站認識了年輕軍官佛倫斯基(Alexei Kirillovich Vronsky)。並在莫斯科一次舞會中和佛倫斯基發生致命的戀情,自此不能自拔,最後身敗名列並自殺身亡。佛倫斯基為求得美人,追隨安娜至聖彼得堡,最後兩人陷入熱戀。他倆頻頻幽會,最後安娜懷孕,並向丈夫承認了私情。卡列寧一度想與妻子分居,但為存面子,拒絕離婚並要求妻子終止戀情。

然而安娜分娩時幾乎難產而瀕臨死亡,在死亡面前,卡列寧原諒了她。安娜病後無法壓抑自己對佛倫斯基的愛,終於離家出走。佛倫斯基帶著安娜前往義大利旅行,這時安娜感到無比的幸福。其後回到俄羅斯,於兒子生日時,按捺不住偷偷會見自己的兒子,卻無法見容於俄國社會。上流社會把安娜看作墮落的女人,斷絕和她的往來。安娜只得移居鄉下,靠寫作打發時間。二人共處日久,佛倫斯基和安娜在生活上的不信任日增。安娜感到很難過,認為情人為前途名譽離她而去,沮喪失望之下,安娜為處罰佛倫斯基,在火車駛近時跳下火車月台自殺。

葬禮之後,亞歷山大·卡列寧帶走她的女兒,佛倫斯基受到良心的譴責,大病一場,後來志願從軍,前往巴爾幹參戰,但求一死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inger 的頭像
    Ginger

    Ginger的生活隨筆

    Gin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