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bble    

某個夜晚,睡前時光,剛唱完睡前搖籃曲......

我:「寶貝~趕快睡覺囉~明天妳們不是還要早一點去學校嗎?」

妹(眼睛快閉上了):「媽咪晚安~"暖暖包"再抱一下~」

自從姊姊某一晚說我是暖暖包後,現在我的另一外號就叫「暖暖包」。

過了一會兒,姊(突然說話了):「媽~有一件事我想要跟妳說~」

(妹快閉上的眼睛又突然亮了起來~唉唷~看來,今晚又要晚睡了.....)

我:「怎麼了嗎?」

姊:「媽~我今天在學校.........」

然後這一說一聽一處理又是5分多鐘的時間.......

姊說完(眼睛開心的閃爍^^好放鬆的神情):「媽~謝謝妳! 我要睡覺了........」

我:「放下心中的大石頭了ㄏㄡ~妳很棒滴~沒事的.......」

在一旁聽很久的妹突然爬起來跟姊姊說:「姊~妳這也憋太久了吧!下次可以早一點說嗎?!」

我們三人在床上哈哈大笑! 是啊~從下課後到睡前有這麼長的一段時間,

姊姊肯定是想要說的話放在心裡很久,直到睡前很放鬆時才說出來,

但沒關係的,終於等到妳說出口了,說出來就好多了是吧~現在就請放心的睡吧!

 

兩個孩子睡著後,我回到房後繼續讀我的書,

最近在看Vivi老師介紹的書《簡單父母經》,剛好讀到這個片段讓我非常有感觸。

.....音樂除了音符,音符間的「空間」也同樣重要。身為一個(正在挫敗感中,即將學成的)吉他手,我知道停頓的重要。當你彈完一個音符,準備彈下一個之前,或是當你按住一個第七音符,這時,「空間」(暫停的長度)就非常重要。做父母時也一樣,通常就是在這種音階之間(活動之間的空間)--建立了親子關係。

這兒有個簡單的例子,特別是對男孩而言,這種交流你也許很熟悉。你到學校接兒子,他還沒上車坐好你就問「今天學校怎麼樣」「還好」「就是還好而已嗎?」「就還好啊,像平常一樣」「有什麼事嗎? 你做了什麼?」「沒什麼」。我們父母會覺得這種什麼也講不出的交談有點令人生氣,但是別生氣。待會兒到了晚上,在他躺在客廳地毯上時,他的頭躺在狗的背上,他也許會比較想要向你分享一些東西「嘿!媽,你知道我的新自然科學老師艾威先生嗎? 今天他說我可以做黑洞的專案,太棒了! 因為那就正是我想做的!」

就是這種「暫停的時刻」,沒有什麼事發生。或說是「過渡期」--兩個活動中間的間隔期。有點諷刺的就是,通常不是活動本身,而是活動之前的那幾刻,或是活動之後的那幾刻,讓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做得如何了。很不幸的是,某些小孩在一天中只有極少數的「暫停的時刻」,從一個活動到下一個活動,沒有機會處理他們的想法與感受。或者是一個孩子的父母也許太忙,時間表排過了頭,他們就像是活動標靶,沒辦法做那些「不在計劃中」的親子連繫時刻。(摘自《簡單父母經》P.137)

是啊~我邊看書邊點頭,回想著剛剛在床上與孩子一起經歷的這平凡卻真實的互動,這「暫停的時刻」(這一次是睡前時光)給了孩子與我去分享(處理)她的想法與感受的時間,這平凡的與孩子的交流時光,讓我好珍惜也好溫暖~

 

arrow
arrow

    Gin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1) 人氣()